2010年7月5日晚,联合国人居署向武进颁发联合国人居环境特别荣誉奖,并宣布武进区被联合国人居署及世界城市委员会列为中国首个“人居实验城市”。 受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特别助理、高级政策及战略规划顾问尼可拉斯尤博士的委托,联合国人居署驻华首席代表张振山;环境协会执行主席、前联合国环境署欧洲代理主席约翰•卡斯特森;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中心主任鲁道夫•柏拉图;联合国生态城市项目主席简•迪克托斯等高层官员亲临武进颁奖。

 庆典晚会现场
7月5日上午,中外嘉宾先后参观了礼嘉镇武阳村、雪堰镇雅浦村、新市民公寓南湖家苑、春秋淹城和规划展览馆等武进人居环境建设项目。在下午举行的绿色经济与人居环境(武进)国际论坛上,环境协会执行主席约翰•卡斯特森先生、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中心主任鲁道夫•柏拉图先生等专家分别作了“消费与生活方式”、 “约旦生态城市论坛”和“关于工发组织在促进工业用水效率方面的特殊经验”演讲。晚上举行了盛大的“锦绣龙城,宜居武进”联合国人居环境特别荣誉奖颁奖晚会。
 中外嘉宾参观武进人居环境建设项目
 绿色经济与人居环境(武进)国际论坛现场
联合国人居环境特别荣誉奖由联合国人居署与世界城市委员会共同颁发,旨在为解决城市人居发展领域所面临的当前及未来的挑战,在全球范围表彰、推广在人居实践、环境改善方面做出突出成就和杰出规划的城市而设。奖项基于2009年联合国人居署开始推出的“全球100个可持续城市”行动平台进行评选,由人居署世界城市委员会从遴选出的“全球100个可持续城市”获选城市中再次优中选优,对其中做出特别贡献的城市予以表彰。因此,该奖被誉为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可持续城市行动领域的人居“钻石奖”。本次入围城市包括美国芝加哥、费城、奥地利维也纳、西班牙阿利坎特、印度孟买、俄罗斯波多尼斯克、中国武进等全球十一个城市,中国武进因在人居权利、经济发展、社会公平与保障、环境改善、低碳建设、公共安全、农村生活质量提升等各方面的均衡、协调发展而唯一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特别荣誉奖。
早在2000年开始,武进便确立了建设可持续的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尤其从2005年以来,经过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武进城乡人居环境同步发展,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居环境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2007年11月,武进于伦敦获联合国环境署“国际花园城市”全球金奖,并战胜利雅得、约翰内斯堡、阿布贾等国际名城,斩获第一,引起全国轰动,《星岛日报》欧洲版当日报道中更将武进誉为“与绿色同行”的城市;
2009年4月,应新西兰政府邀请,武进区长徐伟南于奥克兰面对政、商各界数百位国际嘉宾发表演讲,武进的环境竞争力更引来海外投资商的强烈投资兴趣,新华社、中国外交部官网、新西兰先驱报均对武进大幅报道;
2009年10月,武进“春秋淹城”于捷克比尔森再获“环境可持续发展项目奖”;武进区委书记沈瑞卿,也因其所领导的政府团队的出色环境绩效,荣获联合国“LivCom卓越贡献奖”,凤凰卫视欧洲台现场对武进专访并直播报道;
2009年11月,应世界华商大会组委会邀请,武进副区长陈虎率团出席大会,再次成为全球华商焦点,《世界日报》、菲律宾《商报》更在要闻头版大篇幅报道武进人居发展成就……
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的地方城市,开始走进联合国的视野。2009年12月,受联合国邀请,武进作为中国唯一地方城市代表,出席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哥本哈根邮报》、英国每日电讯社等国际传媒纷纷予以采访报道,中国驻丹麦大使谢杭生、哥本哈根商学院均对武进的发展成就予以高度评价---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和谐发展的“武进模式”,因此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2009年,应联合国人居署邀请,武进开始按照联合国人居署的标准,对城市人居改善工作进一步提升,并于年底启动“联合国人居环境特别荣誉奖”、“全球100可持续城市”申报程序。经过历时半年的重重评审,武进提交的三个范例――“新市民公寓:帮扶外来工人,规划和谐未来”、“城乡统筹发展,幸福新农村”及“经济增长与低碳建设一体发展”等行活保障制度、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和城市居民的统一;实现了外来劳动力及其子女在居住、入学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与本地居民统一;武进,更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全国都最小的发展水平。此项计划开始于2006年,选择“五镇十村”为代表全面启动新农村示范点建设,2008年,武进再启动“千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企带村联动发展的新机制。至2010年初,短短的4年时间,武进农村发生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变化,新增村庄绿化面积达2.5万亩;新建村组道路311条计96万平方米; 76个村新建了健身广场82个,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37个,上百个企业的近3亿元投资彻底解决了武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武进的农村,实现了“村村有广场、日日大家乐”的幸福场景。
——“经济增长与低碳建设一体发展” 武进2005年确定绿色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新兴绿色产业,更于2009年确立低碳发展规划,率先启动“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工程。至2009年初,武进创造了三年多经济总量增长超100%,碳排放强度降低57%的优异成绩。2009年,武进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到全年天数超过90%;COD的排放强度由2005年的5.14公斤下降到2.30公斤,降幅达55%;SO2的排放强度由2005年的6.82公斤下降到2.88公斤,降幅达57%;COD和SO2排放总量分别比2005年削减了18.1%和22.9%。近年来,面积达20平方公里的西太湖“低碳示范区”、“低碳小镇”规划,也获批成为江苏省首个“低碳示范区”,并计划于2010年底开始企业入园。示范区选用LED节能灯具全面改造城市照明系统,建设“魅力光城”、 推广应用新能源公共汽车,按照“农业、观光、发电、充电”四位一体的标准建设充电站系统等十大低碳示范工程引起国内外的高度瞩目。动受到评委的高度赞赏,6月初全票通过材料评审,与美国芝加哥、费城;奥地利维也纳;西班牙阿利坎特等全球10个城市共同列入首批“全球100个可持续城市”行动,成为世界人居环境发展的地方典型模式,并鉴于其突出的成就和可推广性,授予“人居环境特别荣誉奖”。
武进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特别荣誉”奖并被列为中国首个联合国“人居实验城市”,不仅将推动武进成为全球人居环境发展的典范,对促进全球人居环境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更将成为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人居环境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推动武进的人居环境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新闻链接:武进典型人居范例
——“新市民公寓” “新市民公寓”是武进为解决外来务工者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权利而制定的一个庞大人居发展计划。武进首先创造性的将外来工称为“新市民”,后从2000年开始,通过政府、企业和筹集社会资金,有规律的在工业区周边800-1000米范围,为外来务工者建设环境优美价格低廉的住房,称为“新市民公寓”。“新市民公寓”由政府统一提供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通过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参与,以及物业管理由外来工互助管理等措施,有效的提高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质量,解决了外来人员群体引发的居住问题、社会治安、生活环境污染、失业人员再就业、低收入家庭生活保障、弱势群体教育、社会公平、子女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武进至今已建成近50万平方米的“新市民公寓”,为近5万外来务工者提供了负担得起且环境良好的住房,同时为城市增加了近千个就业岗位,创造了社区“零犯罪率”的奇迹。武进目标在2013年前再建200万平方米的“新市民公寓”,为近30万外来务工者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平等的居住条件。 ——“城乡一体化发展,幸福新农村”计划 “城乡一体化发展,幸福新农村”计划为全球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提供了范例。武进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7%,在这种情况下,武进却在2009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享受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和城市居民的统一;实现了外来劳动力及其子女在居住、入学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与本地居民统一;武进,更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全国都最小的发展水平。此项计划开始于2006年,选择“五镇十村”为代表全面启动新农村示范点建设,2008年,武进再启动“千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企带村联动发展的新机制。至2010年初,短短的4年时间,武进农村发生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变化,新增村庄绿化面积达2.5万亩;新建村组道路311条计96万平方米; 76个村新建了健身广场82个,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37个,上百个企业的近3亿元投资彻底解决了武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武进的农村,实现了“村村有广场、日日大家乐”的幸福场景。
——“经济增长与低碳建设一体发展” 武进2005年确定绿色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新兴绿色产业,更于2009年确立低碳发展规划,率先启动“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工程。至2009年初,武进创造了三年多经济总量增长超100%,碳排放强度降低57%的优异成绩。2009年,武进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到全年天数超过90%;COD的排放强度由2005年的5.14公斤下降到2.30公斤,降幅达55%;SO2的排放强度由2005年的6.82公斤下降到2.88公斤,降幅达57%;COD和SO2排放总量分别比2005年削减了18.1%和22.9%。近年来,面积达20平方公里的西太湖“低碳示范区”、“低碳小镇”规划,也获批成为江苏省首个“低碳示范区”,并计划于2010年底开始企业入园。示范区选用LED节能灯具全面改造城市照明系统,建设“魅力光城”、 推广应用新能源公共汽车,按照“农业、观光、发电、充电”四位一体的标准建设充电站系统等十大低碳示范工程引起国内外的高度瞩目。
佳粹(中国)环境发展促进中心作为本次申报及系列论坛活动的受托辅导及执行机构。

 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特别助理尼古拉斯•尤先生考察武进人居环境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