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行业今年不缺新闻。自然灾害、革命、恐怖袭击以及政治斗争层出不穷,使油价反弹到每桶100美元以上,截至6月底同比提高了3.8%。
尽管油价波动很大,而且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但国际能源署(IEA)在最近一份《石油市场报告》中写道“看起来,2010年秋季以来油价的明显上涨很大程度上是供给与需求基本面相互作用的合理结果。”
石油行业分析机构PIRA估计,在2011年第三季度期间,石油需求的涨幅将继续超过供给,两者差距可达到每天110万桶。美国能源信息署(EIA)也表示,长期供求关系指标表明,随着发展中国家对液体燃料的需求不断增长,而非欧佩克成员产油国的供给增长减缓,在可预见的将来市场供给仍将较为紧张,从而“维持油价的上行压力”。
国际能源署预测,今年平均油价将为每桶98美元,明年则将是103美元。
石油需求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12年全球石油需求将达到每天9,100万桶,即每日消耗量增加150万桶,该机构还将2011年石油需求预测上调了20万桶/每天。能源署的预测最远至2016年,根据其基准假设情景,即全球GDP年度增长率为4.5%,而平均油价为每桶103美元,那直到2016年每年的石油需求增长将达到120万桶。
国际能源署预测还称,此种增长几乎全部来源于新兴市场国家,中国更是贡献了该期间新增需求中的41%。下列图表反映了发展中国家(非经合组织成员国)1990年代中期以来石油需求的迅猛增长,以及发达国家(即经合组织成员国)需求的下滑。尽管经历了两场金融泡沫和一场全球金融危机,非经合组织成员国的需求还是一路攀升,不到20年就几乎翻番。
这是如何实现的呢?许多非经合组织成员国的人口结构有利,城市化发展迅猛,且经济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许多发展中经济体的GDP增长率已经回到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国际能源署还称,尽管新兴经济体提供的能源补贴总体上有所下降,但人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油价涨幅,使其石油需求得以维持。财富增长还造就了一个新的全球中产阶级,据世界银行估计,到2030年这一人群将超过10亿人。事实上,《国家地理》上今年稍早些时候刊发的一篇文章,援引世界银行的上述数据,预测称2022年全世界被归类为中产阶级的人数将超过贫困人口。目前,全球人口中有70%被列入贫困阶层。
中国、印度和沙特等重要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都已经进入了3,000美元-2万美元的重要区间,传统上该阶段石油需求将出现“腾飞”。
在石油需求方面,中国引领各大发展中经济体。北京方面今年采取了严格的紧缩政策,再加上通货膨胀较为严重,使中国6月份的石油需求增长降到了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尽管如此,据德意志银行分析,今年中国石油需求仍将增长7%,与五年来的平均增长速度相符。传统上夏季那几个月中国的石油需求较为疲软,但德意志银行预测增长率到第四季度就会反弹。
中国汽车销量增长有所放缓,但6月份数据仍显示有10.9%的同比增长率。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艾伦·穆拉利(AlanMulally)在《今日美国》节目上接受主持人玛利亚·巴蒂罗姆(MariaBartiromo)采访时,曾将中国汽车市场称为“非常令人兴奋的新发展”。该公司预测,到2020年中国汽车年销量将高达3,200万辆,占到全球市场的28%。
福特并不是唯一一家从中国繁荣的汽车市场中获利的美国汽车厂商,通用汽车旗下的别克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品牌之一。根据布鲁金斯学会的说法,通用汽车2004年美国销量与中国销量的比例是10:1,而现在该比例已经成了1:1。
发达国家的石油需求前景就没有这么值得看好了。用经合组织的话说,“紧缩政策,再加上高债务负担和高失业率,很可能挫伤重要经合组织成员国原本就很脆弱的经济复苏。”
尽管经合组织成员国的需求增长并不让人打不起精神来,但其石油消费量在经济衰退中创下低位后,复苏速度比许多人士的预期要快得多。根据下图,你可以看到经合组织成员国的需求为2009年初至2010年末的全球石油需求复苏贡献了很大力量。事实上,尽管现在发达国家对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贡献不大,但其消费量仍占到全球总需求的一半以上。
尽管中国迅速崛起,但欧佩克组织称,美国经济的命运仍将是今后12个月里对油价影响最大的因素。5月份美国石油需求数据修正后有所上调,此外今年美国经济有望实现2.5%的增长率。
PIRA认为,一些迹象表明美国经济下半年可能走强。该机构援引了企业资本性支出数据,称此项支出的增长通常会带来就业率的提高和家庭消费的增长,此外,PIRA预测美国第二季度汽车产量将猛增20%,消费支出也会有所增长。
决定美国需求与消费支出的一大因素是汽油价格。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今年汽油均价为每加仑3.56美元,较去年的2.78美元大幅提高。美国消费者已经表现出对高油价的敏感性,今年第二季度总车用汽油消费量同比下滑了2%以上。尽管欧佩克组织预测美国汽油消费量将回到正常水平,该组织还是将美国的情况称为2012年石油市场的“变数”。经济形势动荡也可能对汽油消费造成负面影响,比如就业率下降。
石油供应
2011年上半年,石油生产受到多方面意外因素的影响,不少区域供应中断。利比亚的革命、伊拉克的政治分裂、尼日利亚恐怖分子袭击输油管、墨西哥与毒品有关的暴力事件升级以及也门局势不稳等,全都负面影响了石油生产。PIRA估计,非欧佩克成员国石油减产了7,400万桶,这比整个2010年的减产量还要多。
飓风、设施维护问题及油井产量下降等诸多因素也可能影响下半年的石油供应。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2011年非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产量将增长每天54万桶,而2012年将增长每天74万桶。
国际能源署则认为,直到2016年,全球石油产量年增长幅度将略超过每天100万桶。该机构称,这是资本性支出增长的结果,投资将提高现有油井的产量,并加快新项目的建设速度。高油价正在催生新的供应源,不过非欧佩克成员国的产量增长主要来自高成本产油区,比如焦油砂炼油。预计哥伦比亚、中国、加拿大和美国的此种增长幅度将最大。
欧佩克国家的产量今年预计会下降约30万桶/每天,国际能源署还预测,2011年欧佩克国家闲置产能将同比下降12.5%,然后在2012年继续下降11%。
新型牛市
如果你像我一样关注石油市场多年,那你应该还记得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当时油价大幅飙升,美国人为了给汽车加次油,不惜排几英里长的队伍。如今的油价或许会使一些当年的记忆重返脑海,不过我们如今所处的石油牛市与70年代截然不同。研究机构BCAResearch指出,好几方面原因决定了:当今的石油牛市与1973-1980年间石油禁运引发的油价飙涨存在巨大差别。
为了应对石油禁运,当年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供应量从每天2,700万桶猛增至4,100万桶,如今,非欧佩克成员国没有这种大幅增产的能力。BCA称,即使它们全力增产,那也无法跟上发展中国家石油需求猛增的步伐。
在1980年代,经合组织成员国是全球石油消费的主引擎,占据总需求的70%。如今,由于新增需求主要由发展中经济体贡献,该比例已经降到了50%。BCA还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油价补贴,其需求受高油价的影响没有那么明显,这使得现阶段全球需求不会像70年代那样因油价高涨而迅速降低。
BCA还称,全球闲置产能消失殆尽,以至于几乎任何产油国,而不仅仅是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这样的头等石油大国,都可以靠禁运石油而引发油价飙涨。
现在的石油市场与1970年代的情况也大不一样。那时候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国缺乏全球影响力,他们属于孤立主义者,俄国深藏在铁幕之后。如今,这些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经济,使全球资源的现有供应量日益紧张,石油市场同样如此。
上述因素表明,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长很可能会超过产能增长,造就一个比国际能源署2010年时的预测更为“紧张”的市场。正如国际能源署所总结的那样,“市场终将根据高油价作出调整,但在短期内供给与需求都反应迟钝。事实上,在非经合组织成员国需求稳健增长,且供给方面持续面临风险的条件下,石油价格仍有坚定支撑,近期的持续涨势有可能维持下去。”
|